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      德国自10月份以来,感染病例呈爆炸性增长,死亡人数屡创新高。如果形容德国这段时间的新冠抗击行动,可能只有一个词:混乱。
 
      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德国的联邦体制。以默克尔总理为首的联邦政府一直希望采取强硬措施。她本人不断呼吁民众遵守规则,最近更是在议会讲话中表达出了感情色彩。抗疫明星,联邦卫生部长斯潘,自疫情开始就没停止过奔走疾呼,甚至包括夏天局面缓解的时候。但是,根据德国法律,人民的健康卫生是联邦各州自己的责任,各州可以自行决定采取什么措施。联邦政府的作用只能是呼吁、协调。当然,也可以通过财政手段施加一些间接影响。这其实是很多联邦制国家的共有问题。美国其实也一样,当有的州松松散散时,并不妨碍有些州实施严厉的限制措施。中央政府可以发出清晰明确的信号,但基本上也就是个信号而已。实际情况完全看各州自己的决定。
 
      德国各联邦州的情况不太一样,南部西部情况比较严重,北部相对缓和。各个州长部长都是能言善辩之士,一个可以讲出一千条理由要采取强硬措施,另一个可以讲出一万个理由不应该采取强硬措施。但如果仔细倾听他们的理由,并不能说某种说法完全没有道理。只是在人员信息大量流动的今天,缺乏整体一致的政策策略确实给行动带来很大问题。另一个极大的副作用是给社会带来相当大的困惑。很多人开始不把各种限制措施当回事,甚至公开示威抗议。这与上半年的德国形成鲜明的对照。
 
      上半年的时候,德国的各种政治团体,各个能言善辩之士都被意大利、英国重症监护室里的画面惊呆了。没人知道这个新冠病毒到底是怎么回事,没人知道该站在什么立场。按照德国明镜周刊的说法,大家都像生活在启蒙运动之前的中世纪一样,乖乖地按照德罗斯滕教授手指头指的方向,把自己关在家里。有一个统计,人们的接触率下降了63%。这还是在病毒没有全面蔓延,很多人还根本没看到感染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取得的。但经过一个夏天,各路豪杰都回过神来了。另外,封城的弊端也被从上到下看了个清楚。虽然德罗斯滕教授在他的播客刚开始的时候就说,他对上半年一点都不担心,担心的是下半年。他希望通过上半年赢得的时间,为下半年做好充足的准备。从结果看,准备肯定是做了。但从对很多科学家的采访报道来看,准备绝对说不上充分。甚至随着对病毒特性的了解,及对经济的考虑,重症病床床位的预备数量,限制措施的强度明显不如上半年。同时,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如果套用明镜周刊的话说就是,大家都已经被启蒙了,真正的德国又回来了。
 
       但是,正如德罗斯滕教授讲过的,德国的道德伦理是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。按照他的“锤子和跳舞”的设想,上半年的封城是成功地砸了一锤子。然后,应该在这个基础上,学会与老虎一起跳舞,但一定要把老虎拴住。而实际上,下半年大家光顾着跳舞,老虎只是作为一个争论的话题。很少有人真的想到它还是活的,真的还会咬人。现在已经没有其它办法,只能再把锤子拿出来。
 
      本周末,联邦政府和各联邦州达成一致,自下周三开始,实施基本跟上半年相同的严格封城措施,直到一月十号。最终的决定甚至比联邦政府最初的设想还要严厉,比如,提前实施了,而不是等到周末;圣诞节平安夜家庭聚会的人数限制也没有预计的松动等等。当然,疫情的压力对达成协议起到一定的作用。但根本上讲,还是因为圣诞节新年。这期间,整个德国社会的生产生活节奏自然放缓。现在采取严厉措施,给各方面带来的损失最小,也比较容易为各方所接受。
 
       在这次政治决定做出之前的12月8号,德国国家科学院(National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Leopoldina)新冠工作组发表了一个立场声明。这是自今年3月21号以来有关新冠的第七个声明。由于科学院对各学科的广泛代表性,这些声明一直被当作德国各项政治决定的重要科学依据。本次声明如果只从内容看,倒也未必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。笔者一直感兴趣的是这个工作组的组成。比如这次,里面一共有34位德国极具影响力的教授。可以说,这些人是德国强大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而更让人非常感兴趣的是这些教授所代表的学科。笔者做过一个小小的统计,从中或许可以体会到德国科学界,其实同样也是德国社会,整体上对新冠问题的关注视角。可以这么说,德国解决新冠问题的着眼点,始终是如何维持一个能长久健康运转的社会,而不仅仅是解决掉新冠病毒。同时,带着整个社会一起走,避免在社会不理解或理解不一致的情况下采取强硬行动,也一直是德国科学家,包括德罗斯滕教授这样的社会精英所坚持的努力。从这个声明里明显可以看出各个学科所留下的痕迹。虽然德罗斯腾教授本人对冠状病毒有极强的专业知识,但他也始终只是这个工作组里的一个成员。甚至只是里面的三位病毒学家之一。
 
      新冠病毒可能会持续两年或以上,但从人类社会来讲,这个时间仍然是短暂的。人们无疑必须为此放弃一些东西,但到底应该放弃什么,应该放弃多少,放弃了的后果是什么,所有这些对每一个社会来讲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。科学的各个学科无疑都应该有能够发挥作用的位置。一个平衡的社会才会稳定。毕竟,绝大多数人还需要为明天而活着。

 工作组成员学科统计:

  • 刑法、法律哲学 1人
  • 疾病预防研究和流行病学 1人
  • 公众健康知识传播 2人
  • 感染免疫学 2人
  • 病毒学 3人(德罗斯滕教授在其中)
  • 理论生物学 1人
  • 医学伦理学、医学历史学、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情绪发展史 4人
  • 健康心理学、普通心理学 2人
  • 神经系统研究 1人
  • 科学、人文与神学 1人
  • 数学 1人
  • 学校教育研究、学校发展研究 2人
  • 经济研究 2人
  • 临床医学各专业方向 5人
  • 各科学组织的主任、所长或主席,比如疾控中心主任、科学院主席等 7人

  

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

 德国国家科学院立场声明

 

新冠大流行:利用圣诞和新年假日进行硬性封城

      目前,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发展情况十分令人担忧。尽管疫苗接种有望早日开始,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,绝对有必要通过硬性封城方式,迅速地、大幅度地减少仍然明显过高的新感染人数。封锁应该分两步在全德国统一推行。从2020年12月14日开始,取消学校教育义务,明确鼓励在家办公。此外,从2020年12月24日开始,所有不提供食品、药品等其它生活必需品的企业都应该关闭。社会交往应缩小到一个非常狭窄的圈子内。
 
      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,并有可能继续恶化。尽管自11月初开始,实行了部分封锁措施,但感染数字仍然处于过高的水平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感染。在过去7天里,死于新冠病毒的患者比2019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数还多。医院尤其是医务人员的承载能力目前已经到了极限。医疗系统以及各大医院,都没有建立起能够在这种负担水平上的持久维持能力。对控制当地疫情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各卫生局已经处于过载状态。在许多情况下,有效的接触追踪已经不可能。检疫隔离措施经常无法贯彻执行。
 
      这些都是对假期和冬季非常不利的起始条件。作为一个社会,我们必须对如何良好地应对未来的几个月具有一个清晰的视野。为此,即使一再延长目前的措施还是不够的。而且,这些措施造成了高昂的社会和经济成本以及心理压力。
 
      传统性社会密切接触的增加,使圣诞节和新年期间隐藏着感染情况进一步恶化的巨大风险。然而,这里也存在着大幅改善局面的机会,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和社会节奏减速的时期。教育机构放圣诞假,许多公司的生产活动明显减少,政府机关基本关门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我们在私人生活范围内也能特别的小心谨慎,疫情控制就会比较容易。

 

德国减少接触的程度还不够。

如下图所示,目前的部分封锁与第一次封城的效果相差甚远。在德国,春季第一次封城期间,接触人次减少了约63%。在目前的部分封城措施中,只减少了43%左右。在第二次封城行动中接触人次减少较多的国家,比如比利时和爱尔兰,比较成功地减少了感染病例。

 

本图形的基础动态模型描述了感染的动态随时间的变化过程,同时考虑了感染动态和行为变化之间的反馈机制(B. F. Maier & D. Brockmann, Science 368 742, 2020)。接触减少的动态变化是此模型给出的预测,同时为实践数值所证实。

 

建议采取两步走的办法:

 20201214日起。

  • 职业和私人场所的接触必须减少到只是绝对必要的程度;
  • 在所有可能的地方,在家办公应该成为规则;
  • 一般性学校教育义务应该从即日起取消,直至到各联邦州的圣诞假期开始;
  • 所有涉及体育和文化的群体性活动必须停止;
  • 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,应该用数字方式代替面对面见面机会。

 20201224日起,至少到2021110日,全德国的公共生活应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。即实行更严格的封城措施。

 为此,还应该:

  • 除满足日常所需的商店外,所有商店都应在这期间关门;
  • 教育机构的圣诞假期应延长至2021110日;
  • 假日旅游和大型集会活动在此期间全面暂停;
  • 除了共同居住的自己家庭内部,社会接触减到最少。

 最有效的办法可能是,在此期间,除了共同居住的家庭外,避免一切其它社会接触。但是,在节假日期间见不到自己最亲近的亲属,或者社会环境中最亲密的人,可能对很多人来说,会有非常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。同样,在此期间的宗教性活动对很多人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意义。然而,人们必须意识到风险的存在,必须为此遵守以下规则:

  • 在包括新年之夜在内的整个假日期间,接触只应该在一个非常狭小、人数很少的家庭或亲友圈内进行。在此期间还要保持这个圈子不变;
  • 每个人都应该事先和这个最亲密接触圈里的人约定如何保护对方;
  • 对付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戴口罩、保持距离、注意卫生和通风。尤为重要的是,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也要遵守这些规则。在此基础上,如果有可能,将共同的活动移到室外。同时避免拥挤、抱团和大声说话或唱歌;
  • 如果与属于风险群体的人相聚,比如老年人,必须要特别谨慎。特别有意义的做法是,提前10天进入免疫隔离。在真正会面期间,可能还要保持距离、戴上口罩和通风;
  • 同时,在出现轻微症状,包括有感冒症状的情况下,为保护他人,应该至少在5天内避免做任何接触;
  • 单纯的抗原快速检测并不能为假期提供足够的安全保证。它们只能反映被检测者病毒载量的当时状态。这种检测阴性结果的有效性只有一天左右。

 

许多其它国家(比如,爱尔兰)应对新冠大流行的经验表明:采取快速实施、短时间内严格措施,对感染数量的降低有很大帮助。

 

图片来源:https://ourworldindata.org/coronavirus am 08. Dezember 2020.

 

从经济角度来看,采取严格的措施也是有意义的:虽然更严格的封城在短时间内增加了经济价值的损失,但同时也缩短了新感染比例下降到放松限制措施之间的时间。为此,争取将传染数控制在0.70.8范围内是有意义的。如果不利用圣诞节假期进行更严格的封城,那就会存在将目前带有限制措施的部分封锁维持几个月的危险。除了经济价值的损失外,这样做还可能会导致公共预算承受更为沉重的负担,因为关门的公司需要过渡性援助。

 

德国接触减少的程度还不够:

 

图形左侧:如果从1214日开始严格收紧措施(绿色),那么到1月份,模型计算中的病例数就下降到每百万居民50例以下。如果不收紧或只略微收紧,病例数将基本保持不变或略微下降。图形右侧:圣诞节假期会导致病例数量减少或增加:如果从圣诞节开始大量减少接触,病例数量会迅速下降。但是,如果产生更多的有效接触,病例数量就会相应增加。无法预测哪种场景将会发生。在这两张图中,(A)上,表示了有效增长率或传染数R(B)下,病例数随时间的进展。模型推理来自Dehnig等人10.1126/science.abb97892020)。

 

如果感染人数实现明显减少,对接下来的几周和几个月至关重要的是,采取明确的策略保持这种低水平的数值。在一定条件下,一个可控制的感染状况可以允许经济活动和公共生活重新开放。

 最重要的是,要基于明确的、多层次的、全联邦范围内统一的规则体系,达成一项长期的政治协议。这个规则要按照每10万居民中特定的病例发生数目编制。条目应该对措施做可靠的规定。这些措施要能够连贯地贯执行,并且要能带惩罚性地贯彻到底。通过这样一个统一的、可理解的、面向长期的规定,要让各种措施变成能够对公民、对企业透明、可理解和可计划。

 为了圣诞节假期后的复课,联邦各州的所有年级都应该在上课时佩戴口罩。初次之外,从中学开始,应制定统一的班级轮流课堂教学规则,以便在发病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实施。重要的是,为无法在家庭环境中学习的儿童提供远程教学阶段的替代场所。

 新冠报警App应用在功能上进行扩展。比如,可以让使用者进行自愿数据捐献。除此之外,希望能通过智能手机的本地化功能,使用户能快速察看当地的发病率及适用的行为规则。

 应加大感染控制数字化的工作力度。特别重要的是,要保证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拥有充足的数字化设备。

 同时,不断把各种措施及其出台背景与社会做良好的沟通是重要的。特别要注意的是,措施的沟通要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做再加工,并将其与他们的生活现实清晰地联系在一起。此外,在公共场所,还应该对适用的行为规则有可见的、激励性的提醒。除政府组织外,其他行为者也应该参与到社会教育工作当中来,比如,雇主、健康保险基金会、民间社会组织等等。

 如果这些措施得到持续不断地执行,就可以避免许多增加的死亡和严重的病程。那么,在这个疫情大流行年结束的时侯,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满怀希望地期待来年。届时,在疫苗的帮助下,遏制疫情大流行将取得巨大进展。我们必须采取坚决和团结的行动。

 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⁃

本文作者申明:这里的文字介绍,对话翻译,背景说明或评论完全基于个人兴趣,与任何组织机构无关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锐雷

锐雷

70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人生的黄金时间,三分之一献给了中国,三分之二献给了德国。无论何时何地,都有兴趣慢慢体验一些不一样的东西。

文章